人民检察

访问量:75019

高层声音

  • 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

    罗干;

    <正>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治安问题,是平安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主要任务。要建立健全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深化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危害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

    2007年09期 No.50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

    <正>要关注民生、保障民生,依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大打击涉及民生问题的各类犯罪的力度,坚决打击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犯罪活动,严肃查办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以及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特别是要按照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官商勾结、权钱

    2007年09期 No.50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坚定不移地坚持检察工作总体要求

    贾春旺;

    <正>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的总体要求。这个总体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当前党和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要求,也符合检察工作的实际情况。要继续把这个总体要求落实到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中,坚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查办案件的水平和质量,推进

    2007年09期 No.501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庆贺《人民检察》出版500期专稿

  • 中国检察制度的几个问题(下)

    朱孝清;

    <正>四、检察机关行使批准或决定逮捕权是否合理根据我国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逮捕除由法院决定外,均由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批捕权是由法院或法官行使的。为此,一些学者对我国检察机关行使批捕权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提出质疑,其主要理由是:批捕是具有裁判性质的权力,批捕权与检察机关所承担的控诉职

    2007年09期 No.501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左卫民;

    <正>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应当作出什么样的回应与发展,这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一、和谐社会与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方向(一)深化对刑事诉讼目的的认识根据和谐社会的要求,首先需要对刑事诉讼的目的进行反思与调整。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一是平衡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的关

    2007年09期 No.501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9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简论分管分押与检察监督

    李忠诚;

    <正>分管分押是监管单位对在押人员进行分类管理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体现了文明监管、科学监管,有利于保证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目前监管单位分管分押的执行情况和检察机关的监督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促进监管单位公正、严格、规范、文明执法,进一步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健康发展,保证国家的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

    2007年09期 No.501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专题

  • 民事抗诉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文先保;

    民事抗诉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维护民事司法公正和权威的重要制度。为进一步改革、健全民事抗诉制度,强化民事检察监督,促进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本刊特组织“完善民事抗诉制度”专题,以飨读者。

    2007年09期 No.501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民事抗诉制度之考量

    田平安;丁保同;

    <正>众所周知,近几年来,无论是诉讼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对民事检察监督问题均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关注的焦点是:在以法院为主体推动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民事检察监督?争论一直存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以为,在为争论作出结论之前,有必要对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运行情况尤其是“民事抗诉制度”的运行现状进行切实地考量。

    2007年09期 No.501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民事抗诉程序立法宗旨与再审之诉制度的改革

    冯仁强;谢梅英;

    <正>民事抗诉制度是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工作实行法律监督、行使检察权的主要方式。我国现行法律对民事抗诉制度的规定见之于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之中。由于该制度的中国特色,加上立法本身简单、原则,围绕着民事抗诉程序存废与完善的论争一直不断。笔者认为,

    2007年09期 No.501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民事抗诉制度的完善

    汤维建;

    <正>所谓民事抗诉制度,是指立法所规定的由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以提出抗诉的方式实施法律监督的程序制度。民事抗诉制度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加以理解:广义的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既可以对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进行抗诉,也可以对人民法院作出的未生效裁判提出抗诉的制度;狭义的民事抗诉仅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

    2007年09期 No.501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10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疑案精解

  • 国有公司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如何处理

    蒋莉;陈忠林;冯亚东;张晓源;王金贵;杨阳;郭小川;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私分国有资产等问题,为了加强国有资产保护,1997年刑法规定了私分国有资产罪。然而,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纷繁复杂,以致司法实践中在认定私分国有资产罪时存在分歧。日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检察院与本刊共同邀请专家,对“国有公司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如何处理”问题进行了研讨。

    2007年09期 No.501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隐藏犯罪凶器并予以变卖如何定性

    张达伟;

    <正>案情简介2006年9月18日晚,李某翻窗进入某小区103室实施盗窃,在其翻找财物过程中,被害人黄某被惊醒。李某随手拿起放置在电视柜上的一把工艺红木短剑刺向黄某。黄某被刺身亡后,李某将短剑及劫得的钻戒等财物放入包内逃离。回到暂住地后,李某向同住人周某讲述了事发过程并将短剑交由周某保管后潜逃。周某见短剑虽有斑斑血迹,但剑柄系红木雕刻而成,金属剑身处又镶有金

    2007年09期 No.501 3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将车辆交给无证人员驾驶发生交通事故应否定罪

    李先赋;

    <正>案情简介田某与陈某共同投资、合伙经营一辆15座客运中巴车,从事某镇至县城的客运。田某亲自参加合伙事务的执行,负责驾驶工作;陈某则以月薪三百元雇请冯某跟车,负责卖票和招呼乘客等。某日晚,田某通过电话对冯某之妻称自己次日有事,要求冯某第二天早上来接车。次日晨,田某驾车驶往县城,途遇冯某,将车交予冯驾驶,开往县城。冯某驾车行驶过程中,沿途上车旅客较多并超员载客。10点18分左右,该车肇事,致7名旅客当场死亡、18名旅客受伤,车辆损毁报废。交警部门认定冯某、田某共同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2007年09期 No.501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法学专论

  • 未上诉的死刑立即执行案件复核程序刍议

    于天敏;李建超;杨洪广;

    为了防止错杀、慎用死刑而实施的死刑二审开庭审理制度并没有涉及一审后被告人不上诉及检察机关未抗诉的情况,易造成对被告人权利保障不力。应建立省级检察机关和辩护人介入死刑复核制度及相关程序,并在立法上确立强制上诉制度。

    2007年09期 No.501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济犯罪资产直接追回制度及其措施探析

    马呈元;

    追回被转移出境的犯罪资产是打击经济犯罪工作的重要内容。《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了直接追回经济犯罪资产的三项措施:资产来源国在资产所在国法院直接提起民事诉讼;资产所在国法院命令犯罪人向受害国支付补偿或损害赔偿;资产所在地国法院或主管机关在作出没收的命令时确认资产来源地国合法所有权。我国可以利用这些措施,追回被经济犯罪分子转移出境的国有资产。

    2007年09期 No.501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刑事诉讼中的视听技术作证初探

    陈学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听技术作证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日益广泛。视听技术作证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价值属性。我国应该借鉴域外的立法经验,对视听技术作证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作出规定。

    2007年09期 No.501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立法建言

  •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之法律适用

    付立庆;

    <正>一、问题的提出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规定,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而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中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中不包括绑架罪并且该款采用了封闭式的表述方式。那么,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行为人,其绑架并且“致

    2007年09期 No.501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争鸣

  • 略论记者敲诈行为的法律定性

    王心权;

    <正>一、司法实践对记者敲诈行为的不同处理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记者利用身份,以曝光相要挟为手段进行敲诈的案件。从收集的案例看,对此类行为的定性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定性为受贿罪。例如宗某一案。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某栏目组记者宗某在受委派前往浙江东阳,调查一起“非法买卖土地、手续不全、建造劣

    2007年09期 No.501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法苑随笔

  • 罪刑法定不是机械的

    沈海平;

    <正>两个老汉因粗心烧山142亩。被法院判令种树以作惩罚。这一判决当或不当,近来引起社会舆论的热议。邓子滨先生认为,判令种树虽然具有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法律被突破未必是好事”(《新京报》2007年3月15日)。我非常赞同邓先生所表达的法官应当恪守和遵从法律的理念,但我也认为,他所推出的结论仍然是可以讨论的。

    2007年09期 No.501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法治视窗

  • 美国大陪审团与人民监督员制度比较

    甄贞;王丽;

    <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在推进检察改革的进程中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完善检察权行使的外部监督机制,基于司法民主的理念,将社会公众引入检察权行使的过程中,把检察权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在这个意义上,其与美国的大陪审团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

    2007年09期 No.501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观点撷要

  • “可捕可不捕”不是法律术语

    杜学栋;

    <正>在审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环节,检察机关对“可捕可不捕”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往往不予批准或者决定逮捕。但是,何谓“可捕可不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尚缺乏深入研究。一、“可捕可不捕”与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矛盾。关于逮捕的条件,2001年8月6日《最高人民

    2007年09期 No.501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完善缓刑制度的几点建议

    陈三奇;袁航;

    <正>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刑罚制度,缓刑制度充分体现了宽严相济、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正确适用缓刑,对于教育改造罪犯,节约司法资源,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颇大。笔者拟根据对某市近年来缓刑适用情况的调查,对当前缓刑适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2007年09期 No.501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检察院——锐意创新谋发展 奋发有为争先进

    蔡以飞;

    <正>浙江省瑞安市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是温州大都市南翼中心,为全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之一。近年来,瑞安市人民检察院坚持以《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为指导,以创建“全国先进检察院”为目标,不断增强争先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先后被浙江省委

    2007年09期 No.501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